印度片
又一印度佳作--紐約精讀遊 (English Vinglish)
最近看了《紐約精讀遊》(English Vinglish)這部印度小品,大為喜歡,想推薦給大家。
(以下內容含少量劇情簡介)
語言,是用來建立愛的媒介嗎?
在《紐約精讀遊》中,女主角 Shashi 是一位印度家庭主婦,負責照顧一對子女,丈夫在國際企業上班。而 Shashi 做的印度甜品小奶球,更深受鄰里喜愛。
生活看似幸福美滿,偏偏她所愛的家人,卻說著傷害她的說話--丈夫輕視她所做小奶球生意,屢屢出言諷刺;英語不靈光的莎絲,因為在女兒的學校裡講印度語,被女兒埋怨;連丈夫也加入取笑的行列。
言語不通,孤身赴美國
來到美國,人生路不熟的 Shashi 一直戰戰兢兢,更曾受到不禮貌的對待。
不過,偶然看見一則英語速成班的廣告,令她決心學好英語。在班上,Shashi 認識了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好朋友,更邂逅心儀她的法國型男 Laurent。相比起家人的冷嘲熱諷,同為廚師的 Laurent 不但細心熱情,更懂得欣賞和讚美 Shashi。雖然語言不通--但似乎更能感受彼此的情感。
慢慢建立起自信和自我的 Shashi 會不會離開丈夫,展開一段新的感情呢?有興趣的還是自己看吧。
小評
印度電影屢有佳作,近年最受推崇的相信是《作死不離三兄弟》(The 3 Idiots)。就題材而言,我甚至覺得《紐約精讀遊》探討的「語言與溝通」更寬廣、更深層次。以學習英語作為劇情主軸,用輕快的節奏,配合印度電影常見的歌舞,描寫嚴肅的題材,笑中有淚。
或
許「語言與溝通」這類主題很老套,不過舊酒新瓶,以學習英語包裝,融入文化衝擊,故事上倒是頗新鮮有趣的。女主角的選角很好,美麗中帶點母親的蒼桑,卻又
能夠流露好奇率真的一面,正正切合角色所需。除了「語言與溝通」,電影中亦滲入了不同議題,大致可將它們歸納為三大類:
語言與溝通
電影有很大的篇幅講家庭關係,好像片末 Shashi 說「真正的家人不會攻擊你的弱點」。但它要表達的不單純是家庭相處的藝術,而是如何溝通。語言本來是溝通的工具,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丈夫和女兒卻不懂得感恩,話語間總帶著刺;反而語言不通的英語班同學卻成了好友,Laurent 的鼓勵說話更協助 Shashi 建立自信、了解自己。這不是相當諷刺嗎?
不少人誤將語文能力等同溝通,但如果欠缺真誠、感恩、欣賞,語言反而會破壞關係。這部電影,其實就是拿「語言不通」去反諷那些講傷害性說話的人,給將語言凌駕溝通的傢伙一巴掌。
平等價值
另一個顯而易見的題材是--平等價值。在印度, Shashi
屈服於「男尊女卑」「女人不應拋頭露面做小奶球」等觀念中,在英語班她卻得到大家的認同和讚美。不過,電影並沒有讚揚美國或英文的意思,美國人多次輕視女
主角,而她最後更了解到自己並不是真心喜歡英語。在電影中,學習英語只是帶出背後議題的題材,事實上,不同語言都擁有平等的價值,就如國籍本應無分貴賤。
英語班象徵一個平等社會的縮影。在裡頭,雖然語言不同,大家卻無分界限,成為好朋友。甚至是性取向不同,亦無礙大家的關係。
認識自己
最後,是認識自己。長期活於男尊女卑的文化中,Shashi 相當缺乏信心。透過學習英語,在朋友的鼓勵下,她慢慢建立自信、了解她的喜惡。箇中關鍵,大概是對自己的認同。如果不認同自己,又如何相信自己並堅持自己的感覺和選擇呢?當初學習英文,出於自卑的心理;最後,Shashi 明白到自己喜歡的是印度語而不是英語--在了解自己後,可以坦然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一切,活出真我。
誠意推薦這部電影。最後,留意到女主角每天換一套衫,每套都超美!服飾上做得很用心呢。
p.s. 圖片轉載自互聯網